在县城畅享羽毛球乐趣,仅需20元。
作者|杨小彤
编辑|薇薇子
开羽毛球馆的热潮,正从大城市蔓延到县城。
年初,从北京辞职回家乡的羽毛球爱好者徐一迪惊讶地发现,老家的河北县城内,短短时间内冒出了几家新开的羽毛球馆。过去的十多年,徐一迪对于家乡的羽毛球印象仅限于政府提供的综合体育馆,资源有限且竞争激烈。如今,一下多了46块专业场地,甚至连原本的篮球馆也改造了部分场地来承载羽毛球需求。
老家的羽毛球场馆不仅数量激增,价格也是北京的“白菜价”,散客消费10元,包场仅需20元。回乡后,徐一迪彻底体验到了“随时打球”的自由,周末轻松组局,随时可以换场馆,这种便利是他在北京难以享受的。
类似的体验也在其他县城上演。在湖北省黄冈蕲春县,04年出生的夏沐发现暑假回家竟然直接有了五个球馆可选,而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,小赵和老公无需赶去市区,也能在新开的几家球馆就地参与运动。
近年来,县城风向开始向“热门生意”倾斜。从两年前县城咖啡馆雨后春笋般冒出,到如今羽毛球馆站上风口,县城的创业者们总能快速抓住新兴潮流。县城羽毛球热潮,不仅受益于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,也与中考体育相关政策促使青少年增强体能需求密切关联。
看到这一趋势,有商业嗅觉的年轻人跃跃欲试。小赵的老公老杨就是其中一员,原本从事教学的他被球馆老板的收入吸引,毅然决定在南召县投资羽毛球馆。他的“鑫羽球馆”不仅填补了当地球馆资源的空白,还迅速吸引了周围乡镇的爱好者蜂拥而至。
低成本成为县城开馆的主要优势。相比一线城市动辄高昂的租金与运营成本,县城的创业门槛低很多。例如,老杨仅用35万就启动了球馆,包括地胶铺设、灯光安装,甚至配套设施。而个别创业者甚至选择直接依托已有场馆提供附加服务,例如刚毕业的夏沐就投资6万,在球馆内开起了穿线工作室。
县城羽毛球馆的建设并非易事,对场地、层高、位置等有着严格要求,仅改造旧厂房都需要多方面考量。例如,姚晓佩为选址羽毛球馆,精挑细选了运城市临猗县工业旧厂房。而馆内装修也得顺应年轻人口味,例如“鑫羽球馆”采用了马卡龙配色,成功吸引了当地网红打卡。
然而,如同任何创业领域一样,挑战接踵而至。县城经营场地费用低、市场对价格敏感,加以价格战,压缩了盈利空间。培训业务虽然毛利更高,但因人力成本也导致赚得不多。小赵的一期培训收入基本全返聘了教练的劳务及交通费用。
面对这样的市场困境,县城球馆老板们只能通过节流、会员订阅等方式提高经营效率。提供998元的年卡或限时低价次卡、“错峰经营”等都成为重要举措。而人情味与服务也成为突围关键,“鑫羽球馆”通过免费提供西瓜、组织比赛等,建立起了“有温度的场馆”形象。
未来的县城羽毛球市场仍不乏竞争。差异化服务和资源整合成为许多球馆老板着力的方向。姚晓佩依赖过硬的专业能力及生源资源维稳,而“鑫羽球馆”则通过亲和的人情氛围留住球友。作为生态的新兴发展领域,县城羽毛球馆仍需熬过竞争的高峰,完善适合县城特色的经营模式。
对于热爱羽毛球的爱好者来说,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地约上亲友畅快挥拍,这样的时代,才刚刚开始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