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有关韩国是否“偷走”中国“中秋节”的话题引发热议。这源于英超曼城俱乐部发布的一段中秋节问候视频。在视频中,曼城球员身穿“韩服”,玩着“投壶”,用“韩语”表达节日祝福,甚至连球队的头号球星哈兰德也参与其中。这一幕引发了中国网友的不满,认为曼城的行为在替韩国推进文化挪用。对此,韩国教授徐敬德公开发言,声称“中秋节本就是韩国的”,进一步加剧争议。
徐敬德的观点是“中秋节在中韩两国存在,但意义和起源不同”。为了辩解,他不仅将问题归咎为“中国网友的文化霸气”,甚至称对中秋节起源的争论是“中国网民试图窃取韩国文化”。这种逻辑引发了反感,韩国一边试图窃取文化,一边却指责中国在“贼喊捉贼”,这让网友们直呼荒唐。这种反向操作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,韩国在许多文化领域的“挪用”行为让人警惕。
实际上,徐敬德的名字对许多关注中韩文化矛盾的人并不陌生。每一次涉及文化的争议,他几乎都出来发声。在韩国电影《破墓》中,脸上出现汉字却被说成“韩国传统文化”,在《暴风圈》中抄袭中国古诗并添加辱华台词时,徐也站出来为韩国辩护,却将矛头对准中国网友,声称他们“偷看韩剧”。这种回避问题核心、反而责怪别人的态度令人无语。作为一个教授,他的立场和言论更多像是在迎合特定人群,而非理性探讨问题本身。
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国内一些网友还因此调侃,说两国中秋节的假期不同所以“不能算同一个”。这种玩笑虽然看似幽默,但实际上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。节假日的设置是后来的产物,而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早已深入历史。在中秋节的“归属问题”上,韩国近年来多次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对外输出其“独有性”,这再一次证实了其文化挪用的行为不仅频繁,而且在国际化上更加精心策划。
更让人不解的是,这位韩国教授并未局限于国内发声,而是频繁利用全球社交平台如脸书等,将“中秋节是韩国传统”的言论扩散,以混淆国际视听。他的言辞不仅偏激,更试图带风向,让外界误以为中国网友的反对毫无依据。但实际上,这种明显修改文化来源的操作,正逐步让世界关注到韩国在文化问题上如此执迷不悟的行为背后,更多是急功近利的文化输出企图。
探讨这一问题时,我们不得不提及韩国将文化和娱乐产业视为支柱策略的特点。由于历史积淀不足,韩国文化产业不得不通过地毯式输出,妄图在全球建立文化强国的形象。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却往往剑走偏锋,频繁借用、甚至直接“挪用”他国文化。无论是KPOP的编曲、韩剧的剧情设定,还是综艺模式的借鉴,甚至汉字的重新定义,都成为韩国拓展文化版图的方式。然而,这种行为注定无法长久,因为文化的认同感建立在真诚交流和真实历史之上,而非篡改。
最后,回到“韩服”“投壶”“中秋节”等争议问题上,每一个都不是韩国的原创。就算让曼城俱乐部或国际明星哈兰德参与宣传,也无法改变历史事实。文化是几千年积淀而来的生命体,不是简单包装就能改变的。韩国试图将中秋节包装成属于自己的标签,却遗漏了对其内涵的深刻理解。只是试图输出“空壳文化”,终究难以长存。这场文化博弈的结果,其实早已注定。



